logo

谈《家·岛·国》对纪录片 历时性形态的突破

【连网】王继才是共和国的英雄,不是因为他的出生入死,而是因为他的寂寞坚守;王继才是人民的楷模,不是因为他的惊天动地,而是因为他的默默奉献。他是时代的先锋、军民的榜样。英雄虽逝,后继有人;海风无形,影像永存。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当感谢灌云县委宣传部、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宫海洋影视文化创意研究工作室为我们摄制的纪录片《家·岛·国》。早就想为这部力作写篇评论,却因为碌碌稻粮,没有踩到《家·岛·国》收获国内、国际诸多荣誉的节拍上。不过我想,能够锦上添花固然不错,但对奖项甚多的该片总编导、制片人宫海洋同志来说,获奖时应该不缺热议。既然是一篇滞后的文字,反而可以静心说说这部优秀作品是如何突破纪录片的历时性表现形态了。

一、《家·岛·国》用严谨的文理结构,有力彰显了影片的题旨

《家·岛·国》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没有被历时性的纪录片表现形态囿限。众所周知,走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台教化期后,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中国纪录片以客观再现的形态在亚广联频繁获奖;本世纪初,纪录片对运用符号、印证理念等主观方法的尝试,对纪实性原则无疑构成了挑战。显然,《家·岛·国》没有陷入表现形式争议的纠缠,而是在各种形态中进出自如,取精用弘。这从总编导宫海洋和刘超同志的创意中可见一斑。全片的主题从《家·岛·国》的题目中可以察知,即“家就是岛 岛就是国”。这一题旨继而被分为家与岛、岛为家、岛与国、国与家四个部分,而四个部分又各有一个关键词点睛:一句承诺、一座灯塔、百面国旗和终身信仰。这样一来,尽管作品仍然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时间箭头”,但其形态已经是典型的文理逻辑结构了。

《家·岛·国》在视听领域呈现的匠心,还不止于上述创意。观影可知,该作品其实是六个部分,因为还有序和尾声。序采取的是公益广告形式,尾声则以成龙的歌曲MV《国家》作结。特别是开篇的广告手法,用王继才妻子王仕花“开山岛执勤点名”的方式,使用特写与全景的两极镜头,将“一个王继才倒下去,千万个王继才顶上来”“革命自有后来人”“各行各业学英雄、见行动”等理念,完美地体现出来,颇堪点赞。对于纪录片来说,这便突破了历时性表现形态中的任意一种,呈现出一些艺术片机理了。细察全片,观众会发现影片各部分是用纪实段落或文艺形式开启,王仕花的“守岛日记”则成了转场介质,故事内容由纪录的桥段构成,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化为视听筋脉,而AE片头推出片名后,还用四个片花作为绾结缝合各段,从而使作品形成了统一浑然的文理框架结构。编导用这样的结构形式,将英雄爱国、守岛如家这一宏大主题,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二、《家·岛·国》用扎实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示了纪实的魅力

文理逻辑结构的使用,并没有改变这部纪录片的纪实特质。因为无论再现还是表现,本质上都是呈现,两者并不对立,也没有天然分野。我相信宫海洋与刘超同志深深明白,纪实是纪录片的基础,而再现是纪录片的生命。因此,能否采访或拍摄到扎实的桥段乃至细节,无疑是考验作品是否优秀的分水岭。这需要纪录片工作者沉潜的心态,更需要敏锐的眼力。《家·岛·国》的编导做到了。王继才夫妇守卫开山岛的生活桥段与细节,有力地支撑了影片的故事,主人公真实可信、厚实丰满,作品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扎实的采访和严格的遴选,让观众在作品中了解到大量动人心魄的工作与生活细节。如王继才因为巡逻膀子跌折以至骨裂;台风来临,夫妻二人只能用一根背包绳彼此拴在一起;王仕花生儿子恰逢11级大风,无船归岸,只能由丈夫冒险接生;夫妻俩上顾及不了父母,下顾及不了儿女,以至女儿生孩子,当爸的也离不开海岛;王继才守岛患了湿疹,只有离岛才能根治,但海岛卫士怎么离岛?他要守岛,要巡逻。而那座孤岛不啻一座“水牢”,常年累月,全岛只有他们夫妇、三只小狗、三只不会打鸣的公鸡和五条净化水的泥鳅……

《家·岛·国》就是这样,用大量生活细节告诉我们,王继才夫妻守卫开山岛32年,抵制了走私偷渡,战胜了死亡威胁,让黄赌毒遁形,让众蛇头无策,以致用坏19部收音机,用过上百面国旗,让五星红旗始终在开山岛上迎风飘扬……当听到王继才同期声“我的一生,上亏欠父母,下亏欠妻子儿女,但是我对国家是不能亏欠的”,表示守岛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时,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那正是细节的力量,也是纪录片纪实的魅力。

三、《家·岛·国》用起伏的心路历程,真实呈现了人物的温度

爱国主题,英雄题材,思维很容易走向宏大叙事视角。《家·岛·国》的可贵之处在于,编导坚持从富有人性深度的情感地带出发,从细微与柔软处着眼,真实反映王继才夫妇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出崇高与平凡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十分信服。如王继才在前往开山岛守岛前,也曾经犹豫过,他的妻子王仕花,也曾经“拖后腿”。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已是王继才守岛多年之后。他也曾想过辞职归岸,以勤劳致富,并照顾老人和孩子。但是老政委的一句话,他的一句郑重承诺,又让守岛持续下去,直至殉职。当《家·岛·国》展现主人公上述想法时,观众不仅不会觉得英雄人物的思想高度被拉低,反而会觉得他们夫妇真实、可信、接地气。因为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要顾及老小。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选择。当家与国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只有那些选择舍家卫国的人才会成为英雄。那是一种选择,一个执念,一份担当。

基于此,《家·岛·国》才会让我们看到,为了坚守海岛,丈夫王继才狠心赶走了前来劝他离岛的妻子。为了共守海岛,妻子王仕花义无反顾地辞去小学教师职务。影片中有夫妻俩的一组同期声,令人听到感喟不已。王继才1986年登岛守卫,事前没告诉妻子,不料一个半月后,妻子也上了岛,还带来衣服和被褥。作品用王继才的同期声还原了当时的对话。丈夫说,你来干什么啊?妻子说,我和你一起守岛。丈夫说,你好好在学校,辞职干什么?最起码和我通个气啊。妻子说,你上岛也没通知我。编导剪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专题文艺晚会现场”董卿采访王仕花的桥段,与十五年前那段对话呼应。王仕花说:“我上岛就劝过他,他不听我话……一狠心,就辞了工作,去陪老公。”这对夫妻,都是有个性的人,就是重大事体不商量;而守岛卫国,在他们看来就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体。王仕花对董卿自嘲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的话里有对丈夫神圣职责理解和支持,体现了将坚贞情感与坚守信念瞬间融为一体的朴素婚姻观。这样的英雄夫妇,有普通人的温度,有平凡人的情感,观众必然能够理解、接受,继而心仪。

当然,纪录片的再现与表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如文理逻辑的结构与客观再现的方法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理解了这一创作要义,宫海洋和刘超同志才能够突破纪录片既往的表现形态,将跟踪拍摄、现场采访、同期声、长镜头、延时拍摄、航拍与歌曲MV、公益广告、片花间隔等各种方法与技巧融入作品,力求创作方法与创作目的最大化地合而为一,为影片的艺术呈现服务。

最后要说的是,用纪录片为时代英雄立传,对于电视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职业担当,也是一个神圣使命。记得以前与宫海洋同志共事时,他就表现出敢于挑战、不怕吃苦和积极创意的敬业精神,多年来,他主创的《山林不再遥远》《留住三峡的人》《京电号传奇》等优秀电视作品,给我留下难忘印象。因此《家·岛·国》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播出以及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他因为此片获得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导演奖”,该作品同时获得“最佳摄影奖”,在我看来,都是有必然性的。(李惊涛)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教授、人文与外语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于2003—2007年担任连云港电视台台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