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2018年,东磊敕赐护国延福观进行大幅度高档修建,2019年夏装修财神殿,在铲除内墙壁废旧装修时,发现一块石碑,人们无法认字,估计有价值,放到一边。原景区相关负责人王统才得知此事,放心不下,专程前往,经过细心洗刷,将其拍成照片传给我。”我市民间文保志愿者封其灿向记者介绍,这块石碑或是我市人口迁徙的新证据。
“虽然能认出几个字,但不能连成句。”封其灿说。9月21日,他独自一人前往,因为正在装修期间,阴暗,表面无法清理,效果并不理想。2020年4月15日,再次前往,5月31日,刘洪雨对曾经被混和石灰浆覆盖过的部位进行仔细清洗,然后做了拓片,后与多位专家张树庄、张义成等反复研究,文字基本确认,个别字属人名。
据封其灿等人进一步调查得知,此碑现砌在财神殿西山墙较高处窗子内壁,高40厘米、长94厘米,边框约4厘米,字径约2厘米,记录了:“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朝谒圣帝,进香告竣,睹创殿宇,屡施银两,助修功德,姓名于后”等字样,其后则是一连串的人名。最后的落款是:“时顺治丙申(1656年)季春谷旦镌立”。
人们不禁要问:碑上说的“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这个地名?经封其灿查阅,此事一点不假。洪洞县,汉朝建,始称杨县,隋朝改称洪洞县,后来曾变过别的名称,1958年复改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盛产小麦、棉花、薯类。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洪洞县在其中。该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山西省重点旅游县、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又是中国武术之乡。
“既然是真,为什么远隔万水千山的山西人到东磊来屡施银两,助修庙宇?”封其灿讲解道,这些人是从山西专程来的,还是落户云台山的山西人后代?据云台山当地老人讲,常听说有人去山西老槐树寻根问祖,这些人可能就是从山西迁徙过来的。那人们又问,他们什么时间,为什么迁到云台山?
封其灿查阅《明太祖实录》,找到相关记载:元朝统治时期,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异常残酷,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活着的人)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利找到自己的老家,就对孩子们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
“600多年过去了,尤其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移民后代经常回老家寻根问祖,当地编纂志书、家谱也将在各地的后人编入其中。”据封其灿介绍,《洪洞县志》还把江苏“连云港”写成“连云岗”。他说,这些移民,遵照祖训,到各地勤劳本分,多做善事。在云台山落户的人们,朝谒圣帝,进香告竣,睹创殿宇,屡施银两,助修庙宇,1656年,当时的住持、道长等人特地为他们镌刻功德碑,364年后成为今天研究人口迁徙的新证据。(张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