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转眼之间,中秋节又到了。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月圆节”。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具雏形,不过那时定在立秋这天;到了唐代,又出现了登月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直至北宋太宗年间,才定阴历的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春节并称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不仅为汉族人民所重视,在傣、苗、白、哈尼、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地区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广泛流传。
中秋之夜,月冷风清,银河微隐,丹桂飘香,别具情致。此时正是拜月、赏月的好机会。千家万户在庭院中、楼台上摆上桌子,放上月饼、芋头、花生等,合家团圆,共同拜月、赏月,其乐融融的场面,可谓人间致景。从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记载,便可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词句,更已成为人们中秋赏月的千古绝唱。
我们老海州称中秋节叫“八月半”,过去的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中秋习俗也颇具特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自上而下尉然成风,渐渐民众也就有了中秋祭月的习俗。中秋之夜,一般会摆出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芋头(寓意生活富裕)、月饼(糖饼)(寓意团圆甜蜜) 、柿子(寓意事事如意)、枣子和栗子(寓意早日自立)等食品来祭月。在祭月时,男人退后,而由家族中辈分最高的女性带着全家跪拜月亮,并且将三杯清茶洒向天空,企盼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保佑家人平安和顺,相聚团圆。
民间赏月的习俗,大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更为盛行。中秋之夜,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如水似镜,清亮典雅。此时的月是旖旎的、纯洁的,她带着对人间的真情,撒落一地的清辉。一家人围坐于院中,或谈笑风生,或把酒言欢,赏着月亮,吃着美食,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讲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中的故事……
儿时的我对中秋节的印象就是吃月饼。赏月,我们这帮孩子不感兴趣,那似乎是大人们的事。那时月饼凭票供应,每人限购两块,而且品种单一,好像只有苏式的五仁月饼。饼面上盖有鲜红的印章大印,饼馅里有红丝儿、绿丝儿;还有花生仁儿、桃仁、杏仁等。吃时一只手拿着往嘴里送,另一只手在下面等着饼屑,生怕浪费。价格一毛多一块,我们舍不得一次吃完。头天只吃半块,留半块下次吃。现在的孩子或许都不相信。
因为买的月饼限量又贵,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中秋节都做“糖饼”,饼内包上糖、芝麻,形状或大或小。母亲那时除了包些小的糖饼外,还会特意地会做一块大大的“糖饼”,一家五口人,她分成五份。父亲出海远航不在家,母亲就为父亲留下一份,怕变质坏了,就用线串起来挂在院子中……父亲回来了,那糖饼也抽晾得又干又硬,母亲添瓢水,加把柴火,在灶台锅中把它熘得松软可口,放在碟里,端给父亲。
除了我们老海州的习俗外,在我国其它的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江西婺源必食塘鱼;江苏南京喜食桂花鸭、;山东泰安一带,则吃小包子;而江苏武进早上吃芋头。至于中秋月饼,全国各地必不可少,大致相同。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小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以饼喻月,首次将“月”与“饼”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是“月饼”一词的最早由来。
如今,月饼的品种也可谓琳琅满目,风味各异。尤以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最为人们所喜爱,如上海的“嫦娥奔月”、北京的“好利来”、江苏的“稻香村”、云南的“云腿月饼”、湖北的“酥茶月饼”等。
今年的中秋节恰巧与国庆节又逢同日,双节同庆,喜上加喜。它对华夏儿女来说,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战胜“新冠”病魔后迎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祖国的亲人们可以团圆相聚,共赏明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洋溢出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
作者:
蒋建春 大学文秘专业,高级秘书,连云港市作协会员, 连云港市散文学会理事,《齐鲁文学》签约作家,《苏北文学》编委。在国有企业曾任共青团书记、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公司经理等职务。喜欢用文笔来书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鸭绿江》《文学月报》《精短小说》《文学欣赏》《河南文学》《西部散文原创》《文学百家》《中国物资报》《江南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