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成章:和一个伟大灵魂的精彩对话 ——评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

【连网】塑造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灵魂,各类先进典型人物更是报告文学抒写的永恒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报告文学领域中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时代印记的先进典型题材的经典之作。进入新时代,面对不断涌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典型人物,我们该如何讲好他们的故事?报告文学作家王成章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先生方敬》,从独特的视角,洞见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的伟大灵魂,以真实生动的宏大叙事,展开一场撼人心魄的灵魂对话,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报告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先生方敬》所映照的就是道德建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典型人物。2017年1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接见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全体代表,其间,习总书记弯下腰与坐在轮椅上的全国道德模范、86岁的方敬紧紧握手、互致问候。这个庄严而感人的瞬间,随着电视镜头,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晚,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里,隆重举行“圆梦中国,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由央视著名主持人刚强朗诵的献给方敬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致敬词,回响在亿万电视观众的耳畔:“善行无疆,你们帮扶伤病者,救济贫弱者,无怨无悔奉献着善良与仁爱,你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像黑夜里的灯,如冬天里的火,你们的胸怀宽广,你们的精神感人,向你们致敬!”至此,一个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捐资助学26年反哺乡梓、倾尽200多万元一生积蓄、帮助260多名寒门学子考入高等学府的“止于至善”的老人———方敬,这个闪亮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

《先生方敬》深刻阐述了方敬成长为道德模范的历史必然性。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表现现实时代的重大典型,它不仅需要表现这个先进典型的现实重大性,而且还应当呈现先进典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先进典型的精神向度以及对未来的作用,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跋涉。王成章是一名作家,同时他还是一名记者,职业的敏锐眼光使他早在十几年前就“拜师”方敬,捕捉了大量有用的鲜活素材,为完成这部62万字的鸿篇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为道德模范立传,如何在“道德”这个关键词上,既能体现时代所要求的高度,又能显现历史传承的厚度,还能彰显方敬的灵魂深度,这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创作者立于现实心怀历史。历史观是作家创作的先导,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眼力。有没有历史观,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与气象。作家只有在历史观中才能够把握其内在逻辑,才能触摸到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创作者心怀历史观,作品才能呈现更多的激情与生气,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使其看起来像是孤立的事件,或者罗列一些故事,缺乏历史自身运动的动能,作品就会缺乏艺术的生气。《先生方敬》一书追寻方敬的一生,时间跨度八十八年,作家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根溯源,从大量庞杂的原始材料中精挑细捡,注重人物与历史承传、与时势关联的交互作用,赓续而融合,深入而浅出,全方位、宽镜头、长景深地来深入探寻方敬走向道德颠峰的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部作品更恢弘、更细腻、更感人。

《先生方敬》生动诠释了道德模范方敬的时代特质。古往今来,所有艺术样式最能感召人心的就是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个人内心世界之中的精神归属。讲好典型故事,首要的是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这条主线,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领读者,用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件和动人故事展现真实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让读者从宏大叙事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作家王成章在精心刻画方敬“一位情系苍生、心怀家国的儒者,一位崇文兴教、助学扶困的善者,一位反哺桑梓、淳化乡风的贤者,一位睿智豁达、淡泊名利的长者”的道德榜样过程中,运用大量篇幅追溯了方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生赤诚报国、烛燃杏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精神境界。让读者从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方敬的血脉里延续了党的红色基因,浸润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谱系。王成章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需要作家要有大时代的大气魄,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进步和精神变迁,精心塑造时代先进典型,写出大时代有影响的大作品。今天,我们写典型人物,不仅要写他们的实际行动,还要写出他们的新观念、新思想,让典型人物具有新特质、新形象,成为新时代的突出表征。”

《先生方敬》倾情讲述了道德模范方敬的精神内涵。新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新时代更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而先进典型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作家是否对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有足够的了解,是否对普遍的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是否具有“独特”的发现眼光,是提升作品站位、抵达文学真实感人的关键。方敬是华东师范大学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他生于战乱,长于苦难,少年时代饥不裹腹,是老师给他的一碗白米饭,在他年幼的心灵里种下了长大后立志感恩师德、回报社会的种子。1991年他退休后孤身一人从繁华的大上海回到故乡———黄海岸边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倾尽自己的收入和积蓄,设立“景清奖学金”,开始了长达26年的漫长助学生涯,把满腔的爱无私地奉给了贫寒学子。作家把笔尖对准平凡中的崇高,准确把握时代精神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生活矛盾与人性温度的关系,深入挖掘深邃的思想内涵,突出方敬对贫寒学子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发展的高度珍视,多维度在作者与方敬、读者与方敬、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真诚交流对话,讲述方敬如何从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成为时代道德典型的精神蝶变。在这部报告文学中,读者还会进一步发现,作家王成章为方敬“立像”,源于自己心间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字里行间蕴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在方敬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的描述上,用大量原汁原味的事实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朴实亲切,真挚感人,没有人为拔高、脱真歌颂。即使在方敬去世后遗体捐献医学科学事业这一感人至深的情节描写上,也是真实客观,使读者觉得眼前的方敬既伟大又平凡、既崇高又普通,就像邻家的一位慈祥而善良的老人一样可敬可亲。“先进典型不是诞生在真空环境中,过度提纯会减弱人物心理动机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塑造在伟大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普通人形象,用审美的方式唤起读者的感受和想象,最能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家要把升华的权利交给读者,让先进典型的精神和事迹令人信服,在与读者的共情中完成主题表达”王成章如是说。

《先生方敬》一书,以它博大的道德魅力走进读者的内心,引发对伟大灵魂的无限感慨。细数那些被铭记的瞬间,击中我们情感的往往是对方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面,这里有我们熟知的他的高洁的品质和操守,也有不为人知的一位普通老人的丰富情感和朴实言行。作家王成章选择在时代的广度、生活的深处、人性的丰富度上探寻,讲述方敬的故事、赞美方敬的精神,通过深厚的笔力传递信仰与爱的力量,由此激发广大读者以方敬老人为学习的楷模、人生的标杆,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汇聚强大的道德力量,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李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