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从碛口镇黄河古渡口出发顺着蜿蜒的山路攀爬2公里,一处山坳里的古村落豁然开朗,游客犹如落入世外桃源。艺术家吴冠中称它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历史见证了它的繁华、衰落,如今由于沿黄旅游的兴起,村子又“活”了起来。
这处古村落名叫李家山村。20世纪80年代末,吴冠中受邀来到了这里,从山底拾级而上,依山而建的11层院落让他不禁感叹“这里的房子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从明清开始,李家山村作为黄河古渡口晋商家属生活区而存在。
今天,在村子东头的小广场上,农民李月成身穿羊皮袄,头戴白毛巾,腰里别着旱烟袋,传统黄土高原的着装引得游客争相拍照,一首首山歌唱得游人心里欢喜。
来自北京的画家白羽平在国庆长假之后又一次来到了李家山村,一同前来的还有国内90多名画家。山村不大,绕着坳口行走一圈能看到村子的全貌,散落在村子四处的画家们用自己的画笔把村子搬到画布上。“这里的建筑很入画,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白羽平说。
在清代至民国年间,晋商有一条粮油之路,晋商将河套平原生产的粮油、皮毛、甘草等通过黄河水运运到碛口,再用骡马、骆驼驮运到晋中平原。历史的风霜剥蚀着那段辉煌又艰苦的创业之路,作为家属区,李家山村保留了对遥远时光的记忆。
李海平家的房子是李家山村最年轻的,这座建于1918年的院子也是李家山村最早接待游客的地方。20多年来,李海平的身份不断地增加,向导、厨师、民宿老板、民歌手,李海平一直是村子的“活广告”,每年接待上千人也让这个庄稼汉子有了不菲的收入。
由于村子封闭、生活不便,李家山村居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搬迁到了山下的新村。“改革开放之后,住在山坳里的村民们开始陆续下山,村子最多时有超过1000人居住,但现在只有30来人。”李家山村第一书记续斌说。
搬迁到山下让村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近年持续展开的脱贫攻坚战让这个贫困村彻底摆脱了贫困,随之而来的旅游经济让许多村民的日子变得富裕起来。
70岁的李月成在去年回到旧村后花了1万元买了1头毛驴,在村子东面的广场上,他一边唱民歌,一边让游客骑毛驴体验黄土高原的“土味浪漫”。民俗表演让李月成这个失去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每天也有了多则四五百、少则三五十元的收入。贫困户程玉香也回到了她那处康熙年间修建的土窑洞,靠着开民宿,程玉香仅国庆节8天假期就收入了3000多元。
碛口位于吕梁山脉的西北部,自2018年以来,吕梁地区已建成了296公里的沿黄旅游公路,并把碛口古镇等多数沿黄旅游景点串联,带动沿线50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关联产业脱贫致富,惠泽沿线贫困群众18万人。碛口所在的临县作为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乘上了沿黄旅游这趟“快车”。
“交通条件便利了,近些年碛口古镇每年游客都能增加10来万,去年接待了70万名游客,李家山这个古村落也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碛口镇党委书记李金峰说。
镇里有个《梦回碛口》的演出,说的是晋商走西口的故事。晋商那时是不带女眷的,李家山成了走西口晋商的归宿和寄托,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温柔之乡。越来越多来到碛口的游客,总会来到李家山抚摸昔日晋商的情感和脆弱。
趁着沿黄旅游的火热,李家山村引入了专业化运营公司,将98座传统院落逐步开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古村原始风貌不变的前提下,让“活”了的村子变得更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