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为戏而生的那个人

【连网】“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第四届连云港戏剧节从10月延续到11月。在港城,活跃着淮海戏、京剧、吕剧、越剧、童子戏等剧种,黄梅戏、话剧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这期的节目请来的是从事京剧舞台表演艺术49年的盖振华。

gb21发布b

见面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位醉心京剧的角儿会是什么样呢?在此之前,我仅仅接触过一位戏剧界的老师,那就是我市淮海戏名家霍一君,她低调、谦逊、真诚,对淮海戏一腔柔情。盖振华也是如此平和,但他的性格中又多了热情和豪爽,年过花甲,依然身姿挺拔,没有丝毫暮气,谈到京剧、人生,以及多年前的青春岁月,连眼神都在发光。

盖振华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小学时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经常登台演出,唱样板戏更是不在话下。正是因为这个特长,他被市京剧团选中,参加样板戏学习班。“那时候,我小学刚毕业,学习班结束时参加汇报演出,在《沙家浜》里出演新四军的一个小战士,只有一句台词。1971年2月进入市京剧团,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年纪,当时,还是瞒着父母呢。”提起近50年前的往事,似乎就发生在眼前,盖振华不禁笑了。对于学戏,父母是反对的,所以他只能装作每天去学校上课,直到一年之后被发现。好在,他想尽办法说服了父母,终于留在京剧团。

“在剧团,每天凌晨4点来钟就得起床练功,还要吊嗓子、练腰腿功夫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拿大顶,就是靠墙倒立,师傅站在一边很严厉,我们常常是鼻涕眼泪一起流。30个人选入京剧团,最后只留下了两三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戏靠的就是真功夫。盖振华日复一日地学习,悄悄站在一旁揣摩师傅的每一个唱腔、一招一式。与戏曲结缘,带给他的除了苦和累,更有扎实的基本功、受益无穷的好习惯,以及终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9岁时,盖振华饰演《狸猫换太子》里太子一角,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农村一众的老奶奶。20岁出头,他便能挑梁演戏,主要演出过《三岔口》《闹龙宫》《举鼎、观画》《徐策跑城》《五女拜寿》《拾玉镯》《翠竹青山》《审骨辨忠》等剧目,他扮尽生活百态,可谓演什么像什么。剧团里的生活远不像人们想象的光鲜亮丽,一年中8个月出门在外,有时到了演出的地方后,累得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倒头便睡。“在农村,经常是直接躺在稻草上睡着了。我也演武戏,受伤是家常便饭,养伤的时候帮别人打打下手,也不闲着。”即使那是一段艰苦的记忆,在盖振华心里,却如蜜一般甜。做真心热爱的事儿,又怎么会觉得苦和累呢?

1980年,盖振华遇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一出戏,现代戏《翠竹青山》。他演过武戏主角,演过主要小生,在这部戏里开始尝试老生。和传统古装京剧不同,《翠竹青山》讲述了一个在当时算得上惊世骇俗的故事,嫂子翠竹在丈夫去世后,和小叔青山相依为命,在互相扶持中产生感情,最后走到了一起。在配乐和演唱上也有着突破和创新,尝试加入了美声唱法中的和声。“这部戏特别火,在省里获奖,省电视台还专门派人来录制,用于电视播放。”盖振华回忆说,提起那段和声,他语调突然高了起来,好演员有幸遇到好团队,一定会留下无法忘怀的故事。况且当时古装戏已经复兴,这部现代戏可谓异军突起,在连云港京剧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也让他思考,想让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关键的就是让它拥有造血能力,那便是创新。梅兰芳的《天女散花》,创造了边唱边舞的“长绸舞”,不但更好地烘托了天女御风而行的美妙形象,也为京剧艺术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而《翠竹青山》则将适合的其他艺术元素融入京剧,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经典。

6年后,盖振华离开了京剧团,但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从未放下过对戏剧发展的关心。自编自演节目上矿山、下海岛、到盐湖地头慰问演出,组织、策划、导演大型晚会,也获得过许多荣誉。2014年第八届中国曲艺节上,歌舞《曲苑欢畅连云港》作为晚会开场节目,一亮相就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背后便有盖振华的默默付出,他还为“曲苑芬芳”专场中戏歌《曲苑芬芳绽异彩》作词并参与演出。2015年,众望所归,盖振华被推选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港城戏剧界的扛旗人。他潜心艺术创作的同时,整合专业剧团和民营戏曲团队,把文化传承和培育新人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些孩子学了很长时间戏曲,非常出色,但是受众不广,加上没有合适的平台,所以很难成名。我们协会就是培养和输送年轻演员的平台,让他们在各类赛事的舞台上去释放自己,成长成名。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港城戏曲人才老化、青年演员断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盖振华说。

如今,“卸甲归田”的盖振华虽然把振兴传统戏剧的重担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上,不过我从他的眼神中,依然可以读出那份无条件的热爱。或许,他就是为戏而生的那个人。(郭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