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孙培松:隐在港城的“国际时事评论员”

【连网】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城镇乡村常常能看到很多人在讨论时事。虽然所处各行各业,却似乎人人都特别关心时政。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居幕后,以笔为刀,解剖时事;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动辄引爆舆论界,他们就是“国际时事评论员”。而在我市,就有这么一位“国际时事评论员”,他叫孙培松。

微信截图_20201026112652

《增进中印互信应更多积累善意》《美单边主义重锤敲醒日本》《香港的政治幼稚病》《人权团体已失去对中国的影响力》……是不是光看这些标题,就觉得很“深刻”?这些文章都出自孙培松之手,并发表在《环球时报》《联合早报》等媒体上———作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民生、外交等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观察。时至今日,孙培松已靠着严谨老道的思考和笔耕不辍的激情,成为这些媒体的时事评论员,用中英文刊发各类时评约两百篇。

微信截图_20201026112641

微信截图_20201026112631

能文也能武 热爱思考与写作的老兵

1954年出生的孙培松,今年已经66岁,目前担任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他1972年参军,2000年转业到连云港市政府机关工作。曾先后学习于南京陆军学院、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在军队期间的工作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这让他的关注度延续至今,并有着异于常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深刻思考力。

“近二十年来,国际风云变幻无常,而国内新闻媒体,纷纷推出并扩大时事评论栏目或版面,时评逐渐成为媒体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或参与撰写时事评论,也成为读者阅读新闻、参与媒体新闻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孙培松谦逊地说,这给了他契机和平台,能够施展自己的一方才能。

“25岁左右时,我还在基层连队工作,有了第一次投稿,是给《解放军报》投稿。”孙培松说,文章发出来后,无疑激发了他思考和写作的热情,打开了他的“任督二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实际上,爱写时政评论的兴趣,除了跟他的部队工作有关之外,还缘于从小家庭教育的熏陶。孙培松说,他的父亲是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中藏有很多古书,年幼的孙培松曾抱着字典慢慢去“扒”。这让他“数理化不行,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凑合’”。

“我是《环球时报》创刊后早期参与进来的评论员之一,可上溯到2003年左右。那会儿,我就开始给他们投稿。”孙培松说,《环球时报》新闻评论的选题涉及面广,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生等领域无所不包。选题的丰富性,让人有“写不尽的话题”,这给了孙培松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国际题材的评论,是国内其他报业无法比拟的。

不过也因此,孙培松在写作时所遇到的复杂性在所难免。为了写一篇严谨的评论,孙培松会广泛搜集材料,大量阅读书籍,反复咀嚼和推敲,有时一个月才能写出一篇评论,费尽了心血和脑力。后来有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负责人找到他,一见面就问:“一般针对国际政治事务的评论,都是北京上海的资深教授专家来操刀,我不明白您肚子里的这些东西都哪来的?”他对来自小城的孙培松竟然如此有见地感到非常吃惊。

直白触及敏感话题 希望为国家形象传播做贡献

2000年孙培松退伍转业,来到我市园林管理局工作。此间,他继续发挥自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质,又针对城市发展等话题,写出诸多分量足的好文章,为港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比如他曾写了一篇关于建筑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文章,阐述了“旅游开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刊发在《连云港日报》上。“那会儿国家还不如今天强盛,大家刚刚开始有了积蓄,旅游消费尚没有当前火热。所以,谈及旅游的话题算比较早的。”这篇文章刊发后,在我市激发了广泛的热议,为我市文旅市场的拓展开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路和探索路径。

除此之外,孙培松还特别关心港城的经济、人文建设等,对港口发展、文化提升、城建基础设施完善等话题,均专门撰文进行了深度探讨;在每一次的讨论中,都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这使得他每发表一篇文章,都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我市舆论圈里炸出水花,就此引发多轮讨论,甚至获得了市领导的关心和关注,彰显了他参政议政的责任担当。

但孙培松最擅长的还是根据时政热点来发表评论。他也知道,这种文章的写作,难度更大;同时《环球时报》是国家级媒体,一言一行都会获得矩阵级放大,等于是直接面对世界发声;尤其是涉及国际问题,《环球时报》的新闻评论经常被国际社会解读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这样的定位和格局,使得新闻评论经常会涉及很多政治敏感话题。主题很尖锐,态度也很明确。”

“新闻评论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的媒体,所以新闻评论员对当前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观点,对受众是一种重要的引导。”孙培松说,正因为此,他在写作时评时,不是妄言一切,而是确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与当前政治环境、国家意志、国民价值观等,深度结合与平衡;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才敢动笔。孙培松感觉“像在鸡蛋上跳舞”。而因为“众口难调”,他还时常遭到意见相左的网友和读者的抨击,甚至还有极端读者,直接在他文章的评论区诅咒谩骂,施加网络暴力,这些遭遇也一度让他陷入心理焦虑和精神困扰。

不过他转念一想,“话题敏感不敏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基于客观事实,从事件真实性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用‘大实话’发声,我就不惧一切。而这种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国家的良好形象,能为国家的形象传播做出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