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书一瞥

《沿着河流还乡》

作者:周蓬桦

在这部散文集里,周蓬桦不仅回忆起少年往事,还揭秘自己的生命来路。少年往事是文字的躯壳,生命来路才是叙事中的骨髓。沙河镇、郭高中学、韶堂村、魏庄村,把这些散布在鲁西平原上的一个个点连接起来就是周蓬桦的故乡。连接任意两个点的每一条线,都是生命之路的线段之一。28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从这个点到那个点,从那个点再到另外一个点,有反复,有交错,有既反复又交错,然而借助文字呈现出的也许不足百分之一。写得越多,才会意识到可以写的、尚未写的越多。即便写出的已然足够隽永、深情,耐人寻味。

《火苗》

作者:顾坚

长篇小说《火苗》描述的是蜈蚣荡和麒麟镇的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抗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是一曲惊天动地的战歌,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赞歌。在这样的背景下,湖西地区的英雄气就在纸页间升腾起来。英雄气在张正这样的新四军战士身上,也在为了谋取和平幸福的普通百姓身上。与英雄气并存的是浓烈的烟火气,芦苇荡、墩子、放鸭船是烟火气的凭证。湖泊纵横、水道交错,是承平盛世里生活的希望,也是战争岁月里活着的盼头。宝玲与张正之间的爱情、凤明与汪敏之间的爱恋,虽点到为止,却余音缭绕。爱情与抗日并不相悖,多了爱情的抗日壮举多了几分柔情。

《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

作者:王国华

提到故乡人们总是会瞬间想到乡村、小城镇,最大不过县城,这些年的故乡写作,也总是围绕着乡土、记忆而进行,作家王国华的《街巷志》是“故乡写作”主题中一个异类,数年前他到深圳工作后,写深圳的花草、记录深圳的晨昏、讲述深圳街巷的故事,俨然已成为一名“老深圳人”。

若非出于热爱,作家不会用如此多的笔触与深情,从一个城市的内部出发,去描写异乡,王国华在“乡愁”之外,发现了属于一线城市的“城愁”,而他笔下的“城愁”,是带着发现的喜悦与欣慰的归属感的,他的写作让无数在一线城市闯荡的异乡人,对自己的拼搏之地多了一份依赖与温情。无形中,也消弭了一些城市与漂泊者之间的隔阂。

《杨鹏解读论语》

作者:杨鹏

《论语》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论语》?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论语》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一种对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论语》是适合中国人的积极心理学,读《论语》,就是要读出那一份宁静的自信,那份永不崩溃的依靠。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作者:乔治·斯坦纳

2020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

汪曾祺未写过自传,只是曾给文学杂志写过8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但也只是写到初中毕业为止,《宁作我》弥补这个缺憾。编者杨早从上百万字散文中,“提炼”出30万字,让汪曾祺的一生跃然纸上。虽然本书冠以“文学自传”的名义出版,但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思想痕迹。

全书按照时间线进行了编排,不同的文章章节被“灌注”于汪曾祺的人生时间线上之后,实现了“无缝连接”,阅读时会有“汪曾祺亲笔撰写”的错觉,对于喜欢汪曾祺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个全方位了解他的机会———毕竟关于他的书出版的太多了,少有一本能像《宁作我》这样,如此完整而全面地反映他的一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