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两度登陆《新闻联播》 解锁花果山景区的春节流量密码

【连网】  春节假期,大花果山景区繁荣忙碌的景象再现,客流倍速复苏,新春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期7天的黄金周里花果山两度登陆央视《新闻联播》,热度与游客接待量同步攀升。

这无疑给了景区旅游业复苏以满满的信心。

业内人士建议,景区当延续这一高光时刻,将首届撞钟祈福活动的“1”,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细化产品特色、升级服务保障等工作,做到“N”,以游客满意度的不断提升来实现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一个更好的“大花果山”,值得期待。

年俗文化活动备受游客青睐

“我们吃完年夜饭就过来了,妹妹还特意换上了汉服过来拍照。”除夕晚9时许,在花果山景区海清寺祈福撞钟活动现场,市民王好告诉笔者,他们一家8口人从市区青年公园附近来到这里参加活动。虽然现场气温较低,但依旧没有阻挡市民参与祈福活动的热情。“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过,咱本地景区举办了这样的活动当然也要参加一下,为家人和自己祈福。”游客小薛说,可以现场参与活动可比在家看电视的仪式感强多了。

海清寺是花果山景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根据史料记载,2023年恰逢海清寺塔启动建设的千年纪念。借此契机,花果山景区策划了“大圣故里迎新春 海清寺塔送祝福”为主题,首届花果山海清寺迎新春听钟声活动,以此拉开新的一年的旅游营销宣传大幕。事实上,撞钟祈福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景区举行这样的活动无疑丰富了港城人的节日生活,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一传统年俗活动隔日便登陆央视《新闻联播》。

极具特色的年俗活动为景区迎来新年第一波旅游小高峰。“虽然因为大风降温原因,庙会的规模缩小了,但也没有影响游客的热情。”昨日,花果山景区营销负责人席池红在对假日旅游进行“复盘”时表示,为了配合祈福活动,进一步丰富假日旅游市场,景区又推出了庙会主题活动,受到了游客市民的追捧。数据显示,大年初一景区接待量达到了2.2万人次,和大年初二共同形成了一个旅游接待的小高峰。与此同时,花果山景区瑞雪初飞的美景于正月初四再度登陆《新闻联播》,热度持续。

丰富产品内容 做好“旅游+”文章

可以说,旅游+文化、+年俗等主题活动,为景区迎来了游客、尝到了甜头。应当认识到,对于花果山这样的自然观光类景区,相较其他季节冬季出游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并不是最佳。但因为春节是国人最关注的举家团圆的节日,叠加丰富的年俗文化活动,使得这个春节景区接待量呈现出火速复苏的局面。

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也为景区指出了一个行动方向。“今后,我们的很多主题活动会安排放在渔湾游客服务中心举行,这里大容量的室内场馆可以弥补冬季户外场地的缺陷,同时,吃、住、娱乐等配套功能也十分完善,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据市文旅集团营销负责人伏丽介绍。2023年,渔湾游客中心的各种功能区将陆续对外开放,为“大花果山”景区旅游业复苏做好准备。

不过,春节期间年俗文化游持续走热、亮点频现的同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笔者采访发现,目前,包括我市和周边城市在内,一些附加旅游景区的庙会活动多为美食小吃加非遗、演出等形式。相关数据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虽然也有来自新疆、西藏、广东和福建等地的自驾游客,但大年初一、初二的游客中,八成来自江苏。千篇一律的模样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容易失去活力,很难在周边区域的残酷竞争中取胜。

做强自身优势 错位抱团发展

业内人士提醒,旅游业复苏意味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但如何提升消费水平、消费体验,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考验着景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丰富年俗活动,满足游客对于年俗文化的需求和期待,将首届撞钟祈福的“1”,做到“N”,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年俗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将花果山乃至本地的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例如,在非遗项目中,增添西游、海洋、盐等地方特色元素,以吸引亲子家庭或西游文化等的爱好者,也就是通过突出、做大自身的优势项目,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二次消费,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

另一方面,要关注周边城市的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差异化发展。事实上,产品的差异化既是竞争的需要,也可以实现区域旅游板块的产品互补,通过抱团取暖以吸引更多中长途客源地市场的游客。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客源市场、为客源市场的游客做好深度服务。“我们正在做春季旅游营销的系列方案,预计从2月初开始一直到4月底,围绕赏花主题,策划相关的文化休闲活动。”席池红说。疫情过后,扩大“大花果山”景区的客源地半径成为当务之急。“与线上旅行商谈好合作,计划在3月份启动,邀约南京、苏州、上海等区域的网红达人、亲子家庭代表自驾来花果山体验打卡。”席池红介绍。持续发挥高光效应,尽早实现“大花果山”的四季可游,景区已经在路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