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自2017年换届以来,灌云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力求以人大的高质量监督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群众重大关切,牢固树立一流工作目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把生态环境领域的监督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点,并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杨絮污染防治作为人大生态环境领域监督的着力点,切实以一督一届的“钉钉子”精神,不断探索高质量监督的“治絮实践”。
回应群众关切 锁定监督重点
“全县范围内杨絮污染和危害逐年加重,给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同时,由于杨絮堆积极易点燃,给防火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结合我县实际,尽快选出替代树种,解决杨絮污染问题。”2017年7月12日,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工作室接待代表的一次活动日上,10余名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切实解决杨絮污染问题的建议》。
这条关于杨絮污染防治的建议迅速引起了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辉的高度重视,当即被锁定为当年重点建议进行督办,也标志着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一督一届杨絮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幕被正式拉开。为提升建议办理成效,形成办理合力,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兆英牵头进行了推动杨絮污染防治工作的专题调研。经过2个多月的调研,最终形成了一份数据详实、建议合理的调研报告,报县人大主任会议研究。调研报告从杨絮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极易引发火灾及其危害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长周期及产权等方面对减少杨树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最后对如何减少杨树种植、遏制杨絮污染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凸显监督刚性
杨絮的污染防治越来越迫切,对加快治理杨絮污染已形成了社会共识,亟需强化顶层设计,凸显人大监督的“制度刚性”,为人大监督这项工作提供根本的法律遵循。
2017年10月,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环资委着手《关于加快杨絮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的起草工作,在已形成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决定》初稿,经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初审后,又召开政府办、林业、交通、卫生、环保、住建、消防、等单位负责人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和完善《决定》,最终经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主任会议研究,形成了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决定》。2017年12月,灌云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决定》,标志着人大监督杨絮污染防治工作被赋予了神圣的法律效力。这充分彰显了灌云县常委会坚决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的坚强决心,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重要指导、监督和推动作用。《决定》先是肯定了近年来县政府在杨絮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提高杨絮污染防治的认识;二是实施综合治理,加快杨树林分更新改造步伐;三是突出政府主导,强化杨絮污染防治政策扶持;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杨絮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加强跟踪督办 紧盯监督实效
为了让《决定》真正“落地生根”,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召开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和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对县政府全面落实好《决定》提出明确要求。在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2018年4月10日,灌云县十六届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灌云县杨絮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将加快杨絮污染防治工作作为该一项民生工程,从2018年到2022年,该县财政每年安排杨絮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全面引导和鼓励杨树更换替代。
自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跟踪督办,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紧盯监督实效,多措并举,采取了县镇两级人大联动、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汇报、专题视察调研等多项“硬核”举措。尤其是今年以来,灌云县人大常委会立足“早”字当头,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在新年初始再动员、再聚焦、再发力,召开杨絮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会后,各镇(街)迅速行动起来,在春节前后进一步加大了杨絮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每天对杨树砍伐数、更新数以及未更新数进行统计并上报杨絮治理情况统计表,切实做好杨絮污染防治的扫尾工作。在县人大常委会一系列常态化的“组合拳”监督下,全县杨絮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春夏之交的“杨絮飞雪”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受到了全县百万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坚持依法监督、精准监督和有效监督,让人大监督工作‘长出牙齿’,取得实效,是我们开展监督工作的不懈追求。”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汪辉表示,“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再接再厉扎实做好杨絮污染防治的收尾工作,确保高质量打赢杨絮污染防治收官战,打造高质量监督的‘治絮实践’,同时将继续聚力打造监督工作的精品和亮点,为其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人大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
(张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