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州用情培养本土籍村官队伍

昨日,位于海州区板浦镇菜园村的沈小园家庭农场一派繁忙景象。回村任职的大学生沈菊林正在仔细查看瓜苗是否有病虫害,为种植瓜蒌农户提供打药、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33岁的沈菊林在农村长大,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外面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我的家乡为啥就不能变得更好?”2018年春节,得知海州区招考回本村任职大学生的消息后,沈菊林果断报名并取得了本村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被录用。

回村任职后,沈菊林满怀热情,当起了“新农人”。他多次赴外地考察调研,并结合村里土地现状,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瓜蒌产业,并成立了“沈小园家庭农场”,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道路。截至目前,带动家门口就业500余人次。今年,他又探索藕产品深加工“沈小园藕粉”,带动其他村回村任职大学生一起组建抖音团队,通过拍摄抖音,为家乡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

和沈菊林经历相似的还有王思栓。“我回村的初心就是在家乡创业,为家乡做点实事。刚开始我就是‘养殖小白’,一点也不懂……”在浦南镇吉丰特种水产养殖合作社,回村任职大学生王思栓正和大家分享着他的养殖经验。面对水产养殖这个陌生领域,大学时学习国际贸易的王思栓拜村民为师,一心扑在养殖蟾蜍上。他流转30余亩土地,成立连云港吉丰特种水产养殖合作社,从事水产养殖、加工与销售,现已带动周边村民养殖蟾蜍200多亩,每亩效益可达2万元左右。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种、产、供、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同时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近年来中药材销量上升,蟾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农户+药厂’的基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品价值,也带动更多父老乡亲一起增收致富。”王思栓告诉笔者。

沈菊林和王思栓是海州区“红色引擎+乡村振兴”培养一线人才计划中涌现出的佼佼者。近年来,海州区连续三年在全市率先共选拔238名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分批招录、用情培养一支本土籍“永久牌”回村任职大学生队伍,为村级治理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为富民兴村聚力赋能。

为了使回村任职大学生尽快融入农村、扎根农村,海州区安排每位大学生与2名镇村干部结对拜师,遴选30名优秀村书记、农技专家、党课名师定期授课,每年组织1次区级专题培训,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举办研讨沙龙、专题例会,教方法理思路,“一人一档”建立成长档案,着力培养有格局、有情怀的村干部。(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王雅萱 曲奇 孙博)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